一地菩萨到十地菩萨的各自证得什么境界

网上有关“一地菩萨到十地菩萨的各自证得什么境界”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一地菩萨到十地菩萨的各自证得什么境界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 ,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从初地菩萨到十地菩萨的证悟境界

初地菩萨住于欢喜

前文中提到,初地菩萨有七个征象:(一)能堪忍受 ,能为难事,心不退没 。(二)不好诤讼。(三)身心柔软安隐。(四)说法时心得踊悦 。(五)对于佛法,信心清净。(六)悲心愍念众生 ,给予他们救护。(七)无嗔恚心 ,心常乐慈行 。

一个凡人若证到初地菩萨的果位,一切就发生了质变,他能在一刹那顷产生一百个化身(意生身) ,去一百个净土面见百佛尊;以神通力了知有住世的必要时,则以自己的功德力加持寿命,使之住寿历经百劫 ,色身依然不坏并广作饶益众生的事业;亦能证入前际百劫与后际百劫,即菩萨智见能入前际后际的百劫诸事;一刹那顷能入起百种三昧定;一刹那顷能震动百世界;一刹那顷体放光明能遍照百世界;以神通力一刹那间教化、成熟百有情的相续;能于一刹那顷往游百佛刹土;以胜妙的智慧力一刹那顷能正思择百种深奥法门,此亦并不是以闻思的相似智慧加以思择 ,而是以修悟智慧来觉受真实法味;以神通力在自身上一刹那间即能示现不同的百种身相;在每一化身的周围皆有百位弟子来庄严围绕而为眷属,此等皆非他现而是自现的诸般海会菩萨 。

我们要知道,菩萨一地一地的修证境界 ,都是在做清净心地,开发智能的工作。一个菩萨行者为了实现心地的光明境界,而运用各种修行的方法和普渡众生的志愿做为开发圆满智能光明的前方便。修行的目的 ,本是在善用各种智能之行来调柔 、寂静修行者的妄动之心 。悲愿的理想 ,亦是在运用慈悲心怀来柔和、升华、宽大菩萨行者修学佛道前的凡夫狭窄胸襟。如果一个修行者的心地在行与愿相互递进的修持过程中,愈来愈柔软 、愈谦下、愈随顺、愈不浊 、愈纯善 、愈润泽、愈寂静、愈不动 、愈广大、愈坚固、愈明盛 、愈清净、愈平等、愈无相……,则其智能证量越超越 、越深广、越无边、越圆满 、越究竟、越不可思议。也就是金刚经所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

二地菩萨以十善业自利、利他

当初地菩萨的光明心地渐渐在大慈悲心 、大愿力 、大福德、大舍心……的洗礼下显露无遗时 ,便逐渐脱离欲界尘境的染着,成就清净的离欲梵行,戒行具足 ,进入二地菩萨修行的领域。

经上说,一切佛法的修学,皆是以十善业做为学佛的基础 ,一个修行者,如果十善业受学得法,则逐步清净身心 ,首先超出欲界垢染,想要进一层发心修学声闻、独觉 、菩萨二乘圣者的出世修行境界,也就不困难了。二地菩萨为了更加坚固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提悲愿 ,继续以十善业自利、利他 ,使得原本清净光明的心地,更加正直 、柔软、纯善、不杂 、调伏、寂静、广大…… 。又深知十不善业,令众生堕落三涂恶道 ,受苦无穷,因此对于沉沦生死苦海的可怜众生,再度地发出了利益心 、安乐心、慈悲心、怜愍心 、摄受心 、守护心、教化心……:心心念念希望以自己成就的清净成行来教导众生力行十善业 ,脱离十恶业,以此教化众生去恶崇善至诚恳切利益众生的清净行为来增长、加强 、巩固、廓大自己度化众生的大悲誓愿。

因为二地菩萨的清净戒行成就,而使此地菩萨的心性愈加趋向生死解脱的道上前进。诚如经中颂文所说:「质直柔软及堪能 ,调伏寂静与纯善,速出生死广大意,以此十心入二地 。」

由于此地菩萨的愿力、念力 、智力、福德力……逐步在清净戒行及十善业的调伏下 ,愈加地纯善与寂静,于是更加净化了禅定力道的修持,开发了广大的神通力量。以其深广的神通力用 ,接引无数的众生信佛闻法。如经中颂文所说:「所有种种神通力 ,此地菩萨皆能现,愿力所作复过此,无量自在度众生 。」

三地菩萨进入深广禅定修持

欲步入正途的甚深禅定修持 ,必须以佛法的闻思修慧为基础,广集利益众生的福德资粮,才能直入正规的禅修证境而无障碍 。三地菩萨名为发光地 ,这便说明了此地修行者在听闻正法、思惟法义 、解悟真理、为法忘躯、依法修行 、广修福德,普渡众生……等各方面的实践问题,已经做得非常彻底。才能在自度、度他的体验中 ,深刻的领悟到:欲根治无量众生的烦恼心病,唯有先拯救自己的烦恼心病,将身心超出世间爱欲生死的束缚范围 ,一心专注在佛道智能的追求中,才能以我们所修证如虚空般地的广大悲智,彻底的对治众生的无量烦恼病症。所以此地菩萨时时刻刻 ,以其无量利益众生的哀愍心 ,在寂静无人之处,收摄身心,思惟佛法 ,依教修行……,因而以无限的忍力、耐力 、毅力……所汇集成专注的精神力量,超出欲界众生的散地界限 ,进入色界 、乃至无色界的禅定境界,而逐渐在出世正定的成就中显发如太虚般的智能光芒 。诚如经中所说:「菩萨住此发光地时,即离欲、离恶不善法 ,有觉有观,离生喜乐,住初禅。灭觉观 ,内净一心,无觉无观,定主喜乐 ,住第二禅。离喜、住舍 ,有念 、正如,身受乐,诸圣所说 ,能舍有念受乐,住第三禅 。断乐先除,苦喜忧灭 ,不苦不乐,舍念清净,住第四禅。超一切色想 ,灭有对想,不念种种想,入无边虚空;住虚空无边处 ,超一切虚空无边处,入无边识。住识无边处,超一切识无边处 ,入无少所有 。住无所有处 ,超一切无所有处,住非有想非无想处。但随顺法故,行而无所乐着。

「此菩萨 ,心随于慈,广大无量不二,无怨无怼 ,无障无恼,遍至一切处,尽法界虚空界 ,遍一切世界,住悲喜舍,亦复如是 。

「此菩萨 ,得无量神通力,能动大地;以一身为多身,多身为一身 ,或隐或显 ,石壁山障,所往无碍……,天耳清净 ,过于人耳,悉闻人天……。以他心智,如实而知他众生心……。念知无量宿命差别…… 。天眼清净 ,过于人眼,见诸众生,生时死时…… ,诸天之中,菩萨天眼,皆如实知 。此菩萨 ,于诸禅三昧,三摩钵底,能入能出 ,然不随其力受身 ,但随能满菩提分处,以意愿力,而生其中。

此地菩萨 ,观一切法,不生不灭,因缘而有 ,见缚先灭,一切欲缚,色缚有缚 ,无明缚,皆转微薄……。」

由上经文得知,三地菩萨在广大悲智愿力前导下 ,已经能够证入甚深法性禅海中,而且不会对甚深的禅定法荣生起贪染之心 。因为心力不执着三昧境界,念力便得到自在。就在念力自在的情况下 ,能够自由出入禅定证境 ,依自己的念力、意愿力而自由受生,不受神力果报的束缚。

四地菩萨智能炽盛

四地菩萨名为焰慧地,这便说明了此地修行者因不断勤勉的将悲智愿力导向甚深禅修之中 ,而使得原本明利的智能,更加地散发出如火焰般炽盛的慧炬光芒 。四地菩萨是依何法精进修习而获得此炽盛、明利的智能呢?经上说:「菩萨已净第三地,次观众生世法界 ,空界识界及三界,心解悉了能趣入,始登焰地登势力 ,生如来家永不退。」又说:「自身见为首六十二,我及我所无量种,蕴界处等诸取着 ,此四地中一切离。」

四地菩萨做三十七助道品增上修行(三十七道品的释义,在十六愿中有说明),在不舍庄严净土的广大救渡众生的大悲愿力下 ,更加精进地在禅定中斩断了身见 、我我所见 ,蕴、界、处等十八界的微细心念贪执,使得在定境中的智能愈发的明亮 、锐利……

五地菩萨获证深广、平等、清净心

五地菩萨在福力 、智力、定力、愿力相互交融递进下,使其戒德 、心性 、行持、菩提悲愿、度众力量 ,佛法知见 、世间知见……融入甚深平等、清净的光明觉照中,亦即获得十种平等、清净心 。由于此地菩萨的禅波罗蜜偏胜,致使在甚深广大禅修中所获得的方便智能 ,比四地更加的难得殊胜,所以此地菩萨名为难胜地。虽然深入的了悟一切菩萨行的次第修行法门及诸佛智能光明的修行原理,但是此地修行者尚未获得解脱智能 ,仍是以信解的甚深智力领悟法义。即经上所说:「善如世谛胜义谛,相谛差别成立谛,事谛主尽及道谛 ,乃至如来无碍谛,如是观谛虽微妙,未得无碍胜解脱 ,以此能生大功德 ,是故超出世智能 。」

六地菩萨深悟一切法平等之理,空解脱门现前

六地菩萨名为现前地,现前的意思便是指空解脱门现在前 、无相解脱门现在前、无愿解脱门现在前。当三解脱门现在前 ,也就是般若波罗蜜现前,无障碍的光明智能成就的意思。而要如何才能修得三解脱门——般若波罗蜜现前呢?依经上说:此地菩萨以前五地所修集的平等、清净的方便智力,深入思惟观察出「一切法因无相故平等 ,因无体故平等,因无生故平等,因无灭故平等 ,因本来清净故平等,因无戏论故平等,因无取舍故平等 ,因寂静故平等,因如幻如梦如影如响如水中月如镜中像如焰如化故平等,因有无不二故平等 。」当菩萨行者以修证的平等 、清净方便智能 ,观照出一切法平等不二时 ,便证入第六现前地,获得明利随顺忍(柔顺法忍)——能够运用其修证的光明锐利的智能,观照、随顺诸法平等不二的实相而不违背 ,仍末获证无生法忍 。亦即经中颂文所说:「菩萨圆满五地已,观法无相亦无性,无生无灭本清净 ,无有戏论无取舍,体相寂灭如幻等,有无不二离分别 ,随顺法性如是观,此智得成入六地。」也就是说六地菩萨已经「了悟因缘所生法,无作无受无真实 ,如幻如梦如光影」的真理。当此地菩萨深悟三界所有唯是缘起幻有,缘起幻有即是唯心所现,缘起幻有、十二因缘皆依一心而立的道理时 ,便当下契入了空性解脱门 ,能入灭尽定中 。虽然体证空理,但是仍然不舍大悲愿心救拔众生。就在此地菩萨体证性空真谛的同时,三解脱门 、无障碍的光明智能便如实现前了。亦即经中颂文所说:「如是普观缘起行 ,无作无受无真实;如幻如梦如光影……如是观察入于空,知缘性离得无相;了其虚妄无所愿,唯除慈愍为众生 。空三昧门具百千 ,无相无愿亦复然;般若顺忍皆增上,定慧均等现在前。」

七地菩萨证入灭尽定中

七地菩萨在其所修集的广大甚深的空性证境中,又获得了十种不可思议的方便智能。以此十种殊胜的方便智能 ,能入无量众生界,入无量世界网、入无量诸佛清净国土…… 。并且在行住坐卧,乃至睡眠之中 ,都保持着光明觉照,没有丝毫烦恼妄念。因为此地菩萨精进修行到了极致,已经获得最极殊胜的方便智能的自在力用 ,因此在念念之中 ,经常能够具足十波罗蜜、四摄法(布施 、爱语 、利行、同事)、四总持法(法总持 、义总持、咒总持、忍总持) 、三十七助道品、三解脱门,乃至一切菩提分法……。

经上又强调说:菩萨在诸地修行的过程中,「有杂染行、有清净行 、是二中间 ,难可得过,唯除菩萨有大愿力、方便智能,乃能得过 。」七地菩萨就是具足成就了大愿力、方便智能 ,所以能够以自在的方便智力,舍一切有功用行,从第七地证入第八地无功用行中。在七地以前 ,名为末超烦恼行;而契入七地之中,不名有烦恼晋,不名无烦恼者。为何如此说呢?因为一切烦恼不现行的缘故 ,不名为有烦恼者 。又因为追求如来智能,尚未圆满的缘故,不名为无烦恼者 。此地菩萨因为已经从甚深广大的空性证境中获得最极殊胜的自在方便智能力用 ,以此不可思议的自在方便智力 ,便能在念念之中入于灭尽定中,念念中又从灭定中而起。虽行于实际,心心寂灭 ,但因大愿力摄持的缘故,而不证灭。因为能念念出入灭尽定中,自然清除了宿世以来无量身口意所造作的染污业行 ,令身口意业融入无相 、清净的修行中,止息任何染污烦恼生起,于是亲证了无生法忍光明 。

经中又称扬此地菩萨说:「此地菩萨 ,于三千大千世界,能够运用其修证的方便智能,做为广大众生光明智能的指引之师。除了佛及八地以上的菩萨 ,其余菩萨的深心妙行,没有一个能够与他相比。」「此地菩萨所修证的广大禅定神通解脱,虽然念念皆得现前 ,亦证无生法忍 ,然而是靠自力、有功用行所成,非如八地已进入无功用行当中,较得成就 。」

八地菩萨得证无生法忍 ,继续修学诸佛法身智能

经上说:「当七地菩萨离一切心意识分别想,无所取着,犹如虚空入一切法 ,如虚空性,是名得无生法忍。菩萨成就此忍,实时得入第八不动地 ,为深行菩萨。」「菩萨住不动地时,身口意业,念务皆息 ,寂灭现前,解脱智能成就,弃舍一切有为有相的加功用行 ,完全进入无为无相的证量之中 。无漏果报法彻底成就 ,(住于报行)。」这个时候,因此地菩萨本愿力的缘故,诸佛亲自现在他的面前 ,以佛的智光加被他,令其继续修学诸佛法身智能,续佛慧命 ,引导他前进说:「……你现在虽然得到了寂灭解脱,但是无尽的凡夫众生,依旧在生死苦海中打滚 ,你应当忆念你过去所发济度众生同入不可思议智能解脱之门的大悲誓愿,不应该就此入于究竟涅盘。而且此寂灭无分别之法,一切二乘圣者亦能得证 。诸佛不以得证此法而称为如来 ,诸佛之所以称为佛者,乃是因佛有十力无畏、十八不共法 、无量清净身相 、无量智能、无量国土、无量方便 、无量光明、无量清净声音……,你只不过得证此一法光明——所谓一切法 ,无生无分别。而佛所证得的甚深无碍智能、诸法光明的实相 ,乃是无量入 、无量作、无量转……,你均尚未证入,你应当起智观察 ,十力无量国土、无量众生 、无量法,有种种差别,不是你现在的证觉智能所能契入的……。」

当诸佛以法身化导此菩萨后 ,八地菩萨便先以一身起行,精进修学诸佛法身智能,于是获证了诸佛无量身、无量音声、无量智能;又以所修集的殊胜智能力用 ,往返无量世界受土 、净化无量佛国、教化无量众生、供养无量诸佛 、证入无量法门 、具足无量神通……,又以所修证的大方便善巧智能,如实而知世间无量成坏相、地水火风无量差别相、世界微尘无量差别相 、众生无量差别相、欲界色界无色界无量差别相…… 。又于一三千大千世界中 ,随众生身,信解种种差别相;并以不可思议的智光力用,普于一切佛国众会之中示现种种应机受生之相 。

当菩萨成就了如上无量不可思议的智能、通力时 ,便能于一念中分身一佛刹中 ,其身不动,乃至于不可说佛刹众会中皆现其身而心不动。因而成就了十种自在:一 、命自在,二、心自在 ,三、财自在,四 、业自在,五、生自在 ,六、愿自在,七 、解自在,八、如意自在 ,九、智自在,十 、法自在。当获得此十种自在时,便能以众生身作自身 、以国土身作自身、以业报身作自身、以自身作众生身…… 。当成就如是自在智身已 ,即能入佛境界,佛境现前,常为诸佛所护念…… ,示现无量差别身相 ,于一一身有大势力,报得神通三昧自在……,于无量国土 ,示修菩萨行;入无碍法界,无量大乘法会之中,放大光明 ,随有可化众生,应机教化。

因为此地菩萨获证不退转法身的缘故,所以称为不动地。以此不退转法身的甚深三昧力用 ,常常能够现见无量诸佛,随时承事供养 。又以不退转法身所证的大智光明法力,普灭众生一切烦恼黑暗 ,开启众生无穷智能宝藏。又放法身三昧光明,遍照百万不可说微尘数世界,令有缘的众生见到菩萨的三昧光明 ,都能够启发宿慧善根 ,灭除烦恼火焰,得到清凉智能……

九地菩萨获得诸佛无尽善巧智能

经上说,当八地菩萨进一步「普入如来秘密处 ,总持三昧皆自在,获大神通入众刹,力智无量不共法 ,随诸佛转大fa轮,不舍大悲本愿,利益众生之时 ,便能契入九地之中。」九地菩萨因为得证如来秘密法藏,能以无量的善巧智能,如实了知善不法 、无记法行、有漏无漏法行、世间出世间法行 、思议不思议法行…… ,又能以无穷甚深的智能力用,如实了知众生心种种差别、众生心种种相、诸烦恼种种相 、诸业种种相、众生根上中下相、众生理解力上中下相……,受生种种相 、习气种种相、众生正定、邪定 、不定相…… 。因能以无尽的善巧智能 ,随顺了知如是无量世界中众生的种种差别行相 ,依其根性需要而教化调伏之,所以称此地菩萨为善慧地。

菩萨在此地中,因为所修智能较前诸地更为殊胜 ,随时能以不可思议的善巧智能随众坐种种烦恼习气而为说法对治,成为广度无边众生的大法师,具足法师的圆满德行。又能受持 、守护诸佛所说的一切法藏 ,以菩萨言辞,四无碍辩才而宣扬诸佛法藏 。又获证无量陀罗尼门,以无尽善巧的音声辩才法门而为众生演说无量佛法。又以广大神通力 ,到无量佛所,在一一佛前,均以所修证的无尽陀罗尼门听闻正法 ,闻持不忘,再以无量差别义门,而为众生解说。

当此地菩萨初见佛时 ,在头面礼佛之际 ,便于佛的智光加被下获得了无量法门 。如果此地菩萨想要用一种音声为大众说法,一切众生都能够解悟法义 。如果想要用种种声音,为众生说法 ,一切众生都能够获得开悟。如果想要放大光明,演说法门,便随菩萨心念实时放大光明 ,于光明中演说种种佛法……。如果想要在不可说的无量世界中之地水火风聚集的所有微尘的一一微尘中演说佛法,即满菩萨所愿,随其心念示现其中而为众生说法…… 。又能于一念中随众生有所欲求深入一一不可说世界中依其根性、需求而为众生解惑、开示。虽然此地菩萨的福慧已近圆满境界 ,但是仍然昼夜不息的专精修行——「唯入佛境界,亲近如来,证入诸菩萨甚深解脱 ,常在三昧之中,恒见诸佛,未曾舍离……。并于一一劫中 ,见无量佛 ,皆能恭敬尊重,承事供养 。又放诸佛面前,请问种种疑难 ,获得说法陀罗尼门,永不忘失诸佛所说每一句法要。

十地菩萨得证诸佛最后无上禅定,大放光明

十地菩萨证入诸佛甚深境界 ,具足诸佛十力不共法,忝为佛数之中,得证诸佛最后无上三昧 ,名为菩萨离垢三昧。此三昧现前时,有大宝莲华,忽然出生 ,乃是出世善根最后圆满所显现的 。此大宝莲华,为无始以来无量清净众行所成就,恒放无量光明 ,普照法界 ,利益众生。当十地菩萨坐在宝莲华座上……,一切世界,随即震动……。菩萨便从两足下 、两膝轮、脐轮中、左右协 、两手中、两肩上、项背中 、面门上、两眉间、头顶上…… ,放出无量智能光明,成为炽然光明网,普照十方一切世界 ,广度有缘众生 。

十地菩萨以其所证的无上智能,能够如实了悟诸佛所入的微细智能 、诸佛所入的秘密藏、诸佛所有入劫智能、诸佛所有入微尘智能……,乃至一切佛所有广大无际智能 ,此地菩萨皆能契入。又有无量不可思议解脱门 、无量三昧门 、无量陀罗尼门、无量神通门……,皆在此地成就。诸佛这种像太阳般普照万物利济无穷众生的秘密法藏,又如大雨普降甘霖 ,滋润无穷万物的光明大法,唯除第十地菩萨,其余一切九地菩萨及所有声闻、独觉众生都不能知 、不能摄、不能持…… 。因十地菩萨能于一念之顷受持诸佛所有法明、法照 、法雨;一念之顷 ,能够普遍十方无数世界 ,演说大法,随众生心之所乐,霖甘露法雨 ,灭除一切众生惑业尘焰,所以称此地菩萨为法云地 。十地菩萨又能以明达的智能,自在的神通力 ,随其心念,令无量世界,互作互现 ,不可测知……又能依其心念,于一毛孔中,示现一切佛境界、诸佛国土不可思议庄严之事……。其智能光明不异如来 ,而其身语意业,亦不舍菩萨三昧……,十地菩萨福慧功德宣说不尽……。

(学佛网)

菩萨十地 ,梵文 bodhisattvānā? da?abhūmī? ,藏文 rabtu gawa,藏文威利转写 rab tu dga’ ba,大乘佛教术语 ,指修菩萨行者在修成十信、十住 、十行、十回向后所进入的地位 。

大悲心、菩提心 、无二慧是菩萨修行所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

菩萨修行的位次,地前有十信、十住、十行 、十回向之分,地上有十地之分。十信之前 ,为外凡菩萨,十信之后,为内凡菩萨 ,十住至十回向,为贤位菩萨,十地之上 ,为圣位菩萨 。十地菩萨所证,就其本体来说,是无二无别的 ,就其层次来说 ,十地各各不同。

分为十个阶位:

一 、欢喜地 (Skt. pramuditābhūmi; Tib. rabtu gawa; Wyl. rab tu dga’ ba),谓菩萨智同佛智,理齐佛理 ,彻见大道,尽佛境界,而得法喜 ,登于初地。经云:“于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 ,尽佛境界,名欢喜地 。 ”

二、离垢地 (Skt. vimalābhūmi; Tib. drima mepa; Wyl. dri ma med pa),谓由进佛境界 ,明了诸法异性而入于同,若见有同,即非离垢 ,同性亦灭 ,斯为离垢。经云:“异性入同,同性亦灭,名离垢地。”

三、发光地 (Skt. prabhākarībhūmi; Tib. ? jepa; Wyl. ‘od byed pa) ,谓同异情见之垢既净,则本觉之慧,光明显发 。经云:“净极用生 ,名发光地。”

四 、焰慧地 (Skt. arci?matībhūmi; Tib. ? tro chen; Wyl. ‘od ‘phro can),谓慧明既极,则佛觉圆满 ,觉满则慧光发焰,如大火聚,照破一切情见。经云:“照极觉满 ,名焰慧地 。 ”

五、难胜地 (Skt. sudurjayābhūmi; Tib. shintu jankawa; Wyl. shin tu sbyang dka’ ba),谓由前焰慧,照破一切情见 ,其同异之相 ,皆不可得,即是诸佛境界,无有能胜 。经云:“一切同异所不能至 ,名难胜地。”

六、现前地 (Skt. abhimukhībhūmi; Tib. ng?ntu gyurpa; Wyl. mngon du gyur ba),谓由前同异之相,既不可得 ,则真如净性,明显现前。经云:“无为真如,性净明露 ,名现前地 。”

七 、远行地 (Skt. dura?gamabhūmi; Tib. ringtu songwa; Wyl. ring du song ba),谓真如之境,广无边际 ,虽真如现前,分证则局,若尽其际 ,方为极至。经云:“尽真如际 ,名远行地。 ”

八、不动地 (Skt. acālabhūmi; Tib. miyowa; Wyl. mi g.yo ba),谓真如之理,既尽其际 ,全得其体,则真常凝静,无能动摇 。经云:“一真如心 ,名不动地。 ”

九、善慧地 (Skt. sādhu?atībhūmi; Tib. lekpé lodr?; Wyl. legs pa’i blo gros),谓既得真如之体,即发妙用 ,凡所照了,悉是真如。经云:“发真如用,名善慧地 。”

十 、法云地 (Skt. dharmameghābhūmi; Tib. ch?kyi trin; Wyl. chos kyi sprin) ,谓菩萨至此第十地,修行功满,唯务化利众生 ,大慈如云 ,普能阴覆,虽施作润泽,而本寂不动。经云:“慈阴妙云覆涅盘海 ,名法云地。”

关于“一地菩萨到十地菩萨的各自证得什么境界 ”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15)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悦琳悦的头像
    悦琳悦 2025年09月17日

    我是乐信号的签约作者“悦琳悦”

  • 悦琳悦
    悦琳悦 2025年09月17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一地菩萨到十地菩萨的各自证得什么境界”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一地菩萨到十地菩萨的各自证得什么境界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

  • 悦琳悦
    用户091708 2025年09月17日

    文章不错《一地菩萨到十地菩萨的各自证得什么境界》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乐信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