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作物育种技术(第二版)详细资料大全”话题很是火热 ,小编也是针对作物育种技术(第二版)详细资料大全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
《作物育种技术(第二版)》是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图书。
基本介绍 书名 :作物育种技术(第二版) 作者 :董炳友 、张林 主编 ISBN :9787122300980 页数 :256页 出版时间 :2017年9月 装帧 :平装 开本 :16 出版信息,内容简介,图书目录, 出版信息 作者:董炳友、张林 主编 出版日期:2017年9月 书号:978-7-122-30098-0 开本:16K 787×1092 1/16 装帧:平 版次:2版1次 页数:256页 内容简介 《作物育种技术》(第二版)按照作物育种的工作过程 ,以作物育种的基本理论和技术为基础,拓宽并丰富了作物育种的实用技能知识,包括:绪论,育种目标 ,种质资源,作物的繁殖方式与育种,选择与鉴定 ,引种与选择育种,杂交育种,回交育种 ,杂种优势利用,诱变育种,远缘杂交育种 ,倍性育种,抗病虫性育种,生物技术在作物育种中的套用和新品种审定、登记 、保护与利用。另外 ,为了提升学生作物育种专业实践技能水平,还设计了相关的实用技能实训内容 。 图书目录 绪论1第一节作物育种的意义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
一、作物进化与遗传改良1
二、作物育种的意义与发展2
三、作物育种与其他学科的关系4
第二节作物品种及其作用4
一 、作物品种的概念4
二、作物优良品种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5
第三节作物育种的成就与展望6
一、我国作物育种工作的主要成就6
二 、作物育种工作的展望8
思考题9
第一章育种目标10
第一节现代农业对作物育种目标的要求10
一、高产10
二、品质性状16
三 、稳产20
四、生育期适宜21
五、适应农业机械化21
第二节制订作物育种目标的一般原则22
思考题23
技能实训1-1育种材料播前的准备工作23
技能实训1-2小麦面筋含量及蛋白质含量的测定28
技能实训1-3面粉沉降值测定29
第二章种质资源31
第一节种质资源在育种上的重要性31
一 、种质资源的概念31
二、种质资源在作物育种中的重要作用31
第二节作物起源中心学说及其发展33
一、瓦维洛夫的作物起源中心学说33
二 、作物起源中心学说的发展34
第三节种质资源的研究和利用35
一、种质资源的类别及特点36
二、种质资源的蒐集37
三、种质资源的保存40
四 、种质资源的研究和利用43
思考题44
技能实训2-1玉米种质资源的观察识别45
技能实训2-2小麦品种和变种的鉴定和识别46
技能实训2-3水稻品种资源的认识及鉴别47
技能实训2-4谷子不同品种的鉴定和识别49
第三章作物的繁殖方式与育种51
第一节作物的繁殖方式51
一、有性繁殖51
二、无性繁殖52
三 、作物授粉方式的研究方法53
第二节不同繁殖方式作物的遗传特点及其与育种的关系54
一、自花授粉作物54
二、异花授粉作物54
三 、常异花授粉作物55
四、无性繁殖作物55
第三节作物品种类型及育种特点55
一、作物品种的类型55
二 、各类品种的育种特点57
思考题58
第四章选择与鉴定59
第一节选择的原理与方法59
一、选择的意义59
二、选择的基本原理59
三 、选择的作用60
四、选择的基本方法61
五、作物的繁殖方式和常用选择方法62
第二节性状鉴定63
一、性状鉴定的作用63
二 、性状鉴定的一般原则64
三、性状鉴定的方法65
思考题66
技能实训4-1小麦育种材料的田间调查与室内考种66
技能实训4-2水稻育种材料的田间调查与室内考种68
技能实训4-3大豆育种材料的田间调查与室内考种70
技能实训4-4玉米育种材料的田间调查与室内考种73
第五章引种与选择育种75
第一节引种75
一、引种对发展农业生产的作用75
二 、引种的原理76
三、重要生态因子、品种特性与引种的关系78
四 、作物引种规律79
五、引种的程式和方法81
第二节选择育种82
一、选择育种的简史和成效82
二 、选择育种的意义和特点83
三、选择育种的原理84
四、选择育种的程式85
五 、提高选择育种效率的几个问题91
思考题92
第六章杂交育种93
第一节亲本选配93
一、选择适宜亲本94
二、配制合理组合95
第二节杂交方式和杂交技术98
一、杂交方式98
二 、杂交技术100
第三节杂种后代的处理103
一、系谱法103
二、混合法106
三 、衍生系统法107
四、单籽传法107
第四节杂交育种程式和加速育种进程的方法109
一、杂交育种的程式109
二 、加速育种进程的方法110
思考题111
技能实训6-1小麦有性杂交技术111
技能实训6-2大豆有性杂交技术112
技能实训6-3水稻有性杂交技术114
第七章回交育种117
第一节回交育种的特点及遗传效应117
一、回交育种的概念与意义117
二、回交育种的优缺点118
三 、回交育种的遗传规律118
第二节回交育种技术120
一、亲本的选择120
二、回交的次数120
三 、用于回交所需植株数121
四、回交育种程式122
思考题126
第八章杂种优势利用127
第一节杂种优势利用的概况及其表现特性127
一、杂种优势利用的简史与现状127
二、杂种优势的类型与度量128
三 、杂种优势的表现特性129
四、杂种优势的固定130
五、杂种优势利用与常规杂交育种的比较131
第二节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131
第三节杂交种品种的选育133
一 、利用杂种优势的基本原则133
二、不同繁殖方式作物利用杂种优势的特点134
三、自交系的选育与改良134
四 、配合力及其测定137
五、杂交种品种的亲本选配原则139
六、杂交种品种的类型140
七 、利用杂种优势的途径142
八、杂种优势利用的育种程式144
第四节雄性不育性在杂种优势利用中的套用145
一、利用雄性不育系制种的意义145
二 、雄性不育的遗传类型145
三、质核互作雄性不育性的套用147
四、核基因不育系的套用150
第五节自交不亲和系的选育和利用150
一、作物的自交不亲和性150
二 、自交不亲和性在杂种优势中的利用151
第六节作物杂交制种技术152
一、选地与隔离152
二、制种田的规格播种153
三 、精细管理154
四、花期预测方法154
五、去杂去劣155
六 、去雄和人工辅助授粉155
七、分收分藏156
思考题156
技能实训8-1玉米的自交和杂交技术156
技能实训8-2育种试验田的小区收获158
技能实训8-3育种试验地的场圃观摩159
第九章诱变育种161
第一节诱变育种的依据、特点和意义161
一 、诱变育种的依据161
二、诱变育种的特点162
三、诱变育种的意义163
第二节诱变因素163
一 、物理诱变163
二、化学诱变170
三、理化诱变剂的特异性和复合处理172
第三节诱变育种的方法和程式173
一、处理材料的选择173
二 、诱变剂量的确定173
三、处理群体大小的确定173
四、诱变处理后代的选择174
五 、不同繁殖方式的作物诱变处理的特点175
六、诱变育种的育种程式176
第四节提高诱变育种效率的方法176
一、根据影响诱变效果的因素,采取相应措施,提高诱变育种效率176
二 、提高诱变育种效率的其他方法177
思考题177
第十章远缘杂交育种179
第一节远缘杂交的概念和作用179
一、远缘杂交的概念179
二、远缘杂交在育种工作中的重要作用179
第二节远缘杂交不亲和的原因及克服方法182
一 、远缘杂交不亲和性及其原因182
二、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性的方法183
第三节远缘杂种夭亡、不育及其克服方法185
一 、远缘杂种的夭亡与不育性185
二、克服远缘杂种夭亡和不育的方法186
第四节远缘杂种后代的分离与选择187
一、远缘杂种后代性状分离和遗传的特点187
二、远缘杂种后代分离的控制188
三 、远缘杂种后代处理的育种技术188
思考题189
第十一章倍性育种190
第一节多倍体育种190
一、植物多倍体的种类、起源及其意义190
二 、多倍体育种技术193
第二节单倍体及其在育种中的套用198
一、单倍体的起源、类型及特点198
二 、诱导产生单倍体的途径和方法199
三、单倍体的鉴别与二倍化201
四、单倍体在育种上的套用202
思考题202
第十二章抗病虫性育种204
第一节抗病虫育种的意义与特点204
一 、作物抗病性、抗虫性的概念204
二、抗病虫育种的意义与作用204
三 、抗病虫育种的特点205
第二节作物抗病虫性的类别与机制205
一、病原菌致病性及其变异206
二、作物抗病虫性的类别207
三、抗病虫性的机制209
第三节抗病虫性的遗传与鉴定210
一 、抗病虫性的遗传210
二、基因对基因学说210
三、抗病虫性鉴定212
第四节抗病虫品种的选育及利用213
一 、抗源的收集和创新213
二、选育抗病虫品种的方法214
三、抗性品种的利用策略215
思考题216
第十三章生物技术在作物育种中的套用217
第一节细胞和组织培养在作物育种中的套用217
一 、体细胞变异与突变体的筛选218
二、离体培养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套用219
三、细胞和组织培养技术的其他利用途径220
第二节作物原生质体培养与体细胞杂交221
一 、原生质体的分离与培养221
二、体细胞杂交技术223
三、杂种细胞的选择225
四 、杂种细胞的鉴定225
五、诱导杂种细胞产生愈伤组织和再生植株226
第三节基因工程在作物育种中的套用226
一、目的基因的获取227
二、载体系统及其改造228
三 、重组DNA的制备229
四、植物的遗传转化229
五、转基因植株的鉴定231
第四节分子标记与育种231
一 、分子标记的分类231
二、构建遗传图谱232
三、分子标记基因定位233
四 、分子标记在种质资源研究上的套用235
五、分子标记在辅助选择中的套用235
第五节人工种子的生产程式和方法236
一、人工种子的概念和研究进展236
二 、人工种子的结构和研制意义236
三、人工种子的制作237
四、存在问题和展望238
思考题238
第十四章新品种审定 、登记、保护与利用240
第一节品种的区域试验与生产试验240
一、区域试验240
二、生产试验和栽培试验242
三 、试验总结243
第二节新品种审定与品种登记管理243
一、品种审定的意义与任务243
二、品种审定与登记管理244
第三节植物新品种保护与合理利用246
一 、植物新品种保护的意义及概念246
二、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体系247
三、品种保护与品种审定的区别250
思考题251
技能实训14-1品种(系)区域试验总结251
参考文献256
国审品种就是通过国家审定 ,认为具有优势,可以大面积在全国推广种植的品种。
品种审定,是根据品种区域试验结果或生产试种表现 ,对照品种审定标准,对新育成或引进品种进行评审,从而确定其生产价值及适宜推广的范围。
品种审定组织根据品种区域试验结果或生产试种表现 ,对照品种审定标准,对新育成或引进品种进行评审,从而确定其生产价值及适宜推广的范围。实行品种审定制度 ,是国家加强品种管理,促进品种合理推广的强制手段 。《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规定“未经审定或审定不合格的品种,不得繁殖 ,不得经营 、推广,不得宣传,不得报奖,更不得以成果转让的名义高价出售 ”。
品种鉴定分国家和省两级。国家审定通过的品种可在指定范围内跨省推广 ,省审定通过的品种只能在本省范围内推广 。国家级审定工作由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专业委会负责,受理经过国家区域试验的品种,或经两个省审定通过的品种。申报国家品种审定须填写《农作物品种审定申请书》 ,提交区域试验承担单位和主持单位作出的区域试验报告、指定专业单位作出的品质分析报告、省级审定合格证书 、品种选育报告和品种特征标准图谱。
扩展材料:
申请植物品种登记
一、申请品种权的植物新品种应当属于国家植物品种保护名录中列举的植物的属或者种 。
二、授予品种权的植物新品种应具有新颖性。
三 、授予品种权的植物新品种应当具备一致性,即申请品种权的植物新品种经过繁殖,除可以预见的变异外 ,其相关的特征或特性一致。
四、授予品种权的植物新品种应当具备稳定性,即申请品种权的植物新品种经过反复繁殖后或者在特定繁殖周期结束以后,其相关的特征或者特性保持不变 。
五、授予品种权的植物新品种应当具备适当的名称 ,并与相同或者相近的植物属或者种中已经知道的品种名称进行相区别。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国家品种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品种审定关于“作物育种技术(第二版)详细资料大全”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评论列表(3条)
我是乐信号的签约作者“端木莆泽”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作物育种技术(第二版)详细资料大全”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作物育种技术(第二版)详细资料大全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
文章不错《作物育种技术(第二版)详细资料大全》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