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噶尔盆地_1

网上有关“准噶尔盆地”话题很是火热 ,小编也是针对准噶尔盆地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准噶尔盆地位于新疆北部 ,四周为褶皱山系所环绕 ,西北为西准噶尔山系(扎伊尔山-哈拉阿拉特山-阿尔加提山),东北为阿尔泰山系(青格里底山-克拉美丽山),南面为天山山脉(伊林黑比尔根山-博格达山) ,呈现一个三角形封闭式的内陆盆地 。其面积13.4万km2,沉积岩最大厚度14000 m,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个大型的油 、气、煤共生盆地 ,尤以侏罗纪煤系最为特征。

1.盆地大地构造背景及基底特征

准噶尔盆地大地构造位置见图1-2。其在古生代及其以前时期介于古西伯利亚板块与塔里木板块之间,属哈萨克斯坦板块东延部分中的准噶尔微板块之一部分;现代则属于欧亚板块的组成部分 。哈萨克斯坦古板块是由几个微型板块及其边缘活动带拼接而成,北为西伯利亚古板块 ,其间是乔先哈拉缝合线与它对接;南为塔里木古板块,其间有汗腾格里-康古尔塔格缝合线与其对接 。可见,准噶尔盆地位于准噶尔地块的核心稳定区 ,是一个三面被古生代缝合线包围的由晚石炭世到第四纪发展起来的大陆板内盆地(陈哲夫等,1985)。

准噶尔盆地基底为准噶尔中央地块,目前对盆地是否存在着古老结晶基底尚有不同看法:一种认为准噶尔盆地具有前震旦纪基底 ,是由前震旦纪的变质岩构成 ,如黄汲清、王鸿祯 、吴庆福 、王汉生、胡霭琴等(1993);另一种认为盆地基底为海西褶皱基底,在石炭纪之前属于洋盆,如李春昱、张良臣 、陈哲夫及许靖华等(1990)。

航磁、地磁、重力 、地震等区域物探资料均表明 ,盆地基底可能是前震旦系强磁性刚性块体;国家攻关三〇五项目Ⅳ1课题在东准噶尔小柳沟中、下奥陶统荒草坡群下部肉红色黑云母花岗片麻岩中,用单粒锆石蒸发铅法获得1908 Ma的年龄结果,说明盆地确实存在着中—新元古代的大陆壳基底 。再者 ,盆地东北缘双井子陆缘盆地具台型特征说明,盆地内中新元古界之下有前震旦系变质岩系构成的盆地基底,其上发育有类似双井子地台的古生代盖层 ,是呈双层结构的地块。总之,近年来的研究反映出准噶尔盆地应具有双层结构基底:由前寒武系结晶岩系和由古生界浅变质岩系构成中、新生代盆地沉积的基底。

图1-2 准噶尔盆地大地构造位置图

2.盆地构造基本格局

准噶尔盆地构造类型以断裂为主 。盆地边缘地区变形强烈,以侧向挤压作用形成的冲断推覆变形为主 ,发育一系列与山系平行的压扭性断裂 、褶皱和推覆体;而盆地中部广大地区则变形较弱,以继承性宽缓的坳陷和隆起变形为特色,断裂和褶皱构造相对不发育 ,力学性质也有别于边界地区。

1)断裂体系:从力学性质上看 ,盆地内发育的断裂主要为压性、压扭性、张性和重力滑脱4种类型。断裂的延伸方向 、形成时间、活动强度及规模等特征有较大的差异 。其中,压性断裂构成盆地主要断裂类型;压扭性断裂主要分布于盆地西部和南缘;张性断裂呈东西或北东走向,主要发育于盆地腹部侏罗系;重力滑脱断裂则集中于盆地的南缘。从断裂方向上看 ,盆地西缘和东部地区断裂走向为北东和北北东;其他地区的构造线走向为北西和近东西向。盆地内主要发育北西向、北东向 、南北向和近东西向断裂体系,其中北西向和北东向断裂体系构成了盆地的基本断裂格架 。

2)褶皱构造:受基底起伏的影响,盆地内隆坳格局的继承性和长期性发展控制着盖层的沉积特征 ,也使褶皱构造成为盆地内发育的局部圈闭构造的主要类型。从分布范围来看,褶皱构造的分布遍及整个盆地且与断裂伴生;从成因机制上看,有基岩生长背斜 、推覆背斜、挤压背斜和压扭性背斜。

盆地周缘构造的发育特点表现为不尽相同的逆冲推覆构造样式 。周缘的这种逆冲推覆作用是在造山后的陆壳上进行的 ,具A型俯冲的特点,是准噶尔盆地下部的拆离向周缘造山带俯冲产生的薄皮构造 。西北缘和东北缘的冲断推覆作用,形成于二叠纪 ,印支运动期活动强烈,燕山运动早期亦有活动;南缘的推覆构造在二叠纪开始发育,燕山运动期初具雏形 ,喜马拉雅运动期强烈推覆 ,南缘东部为正冲断推覆,形成时间较西部稍早,南缘西部斜向冲断推覆、走滑作用和重力滑脱特征明显。模拟实验表明 ,推覆构造是在侧向挤压力作用下产生的,常表现为褶皱与逆断层相伴出现;推覆体的内部结构与作用力方式方向和岩石力学性质密切相关。对于盆地腹部广大地区来讲,构造变形特点和构造样式类型与盆缘地区相比迥然不同 。

总之 ,准噶尔盆地内构造样式类型丰富多彩,成因复杂,特别是断裂构造样式类型多样 ,总体来看,盆地西北部发育“鱼鳞 ”状逆冲构造;东北部发育“鱼鳞”状逆冲构造和雁列状构造;东 、西隆起区为南北走向近直线状的冲断褶皱构造;南缘西部为斜向“瓦拢”状逆冲推覆构造;南缘东部为正向“瓦拢 ”状逆冲推覆构造;广大中央地区以北西向隆坳格局为特征,并发育正断层和逆断层。

3.构造应力场特征

宋岩等(2000)根据准噶尔盆地的构造变形场特征 ,采用粘土材料对晚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和喜马拉雅运动期构造变形特征进行了模拟,再根据盆地构造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背景分析以及构造样式及其相互关系研究可知:晚海西—印支运动期构造应力场的特征是三边挤压,西北缘的挤压力为北西—南东向 ,东北缘挤压力为北东向 ,南缘的挤压力为南北向。燕山运动期西北缘 、东北缘和南缘的挤压力均为近南北向 。喜马拉雅运动期来自东北方向和西北方向的作用力变小,盆地南缘的挤压力十分强烈并伴有右行走滑作用。上述模拟结果再现了准噶尔盆地的构造形成过程,进一步证明了盆地的地质构造是在周缘挤压和压扭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形成的(图1-3)。

4.构造单元划分与分区特征

准噶尔盆地形成之前 ,其中央地块就存在着地幔隆起区,并使上部地壳减薄,幔源上涌 ,致使准噶尔中央地块发生拉张裂陷,其上的中晚古生代盖层因而破裂解体,形成分布无序、由拉张断裂控制着边界的隆坳相间的三隆两坳构造格局(图1-4) 。

晚海西期是准噶尔盆地坳隆构造格局形成、演化时期;印支—燕山运动为进一步叠加和改造(盆地东部改造作用较为显著);喜马拉雅运动重点作用于盆地南缘 ,对其他地区影响较轻。因此,前人以含油气构造理论为划分准则,考虑到油气勘探的需要 ,并使所划分的构造单元满足含油气区带评价的要求,自北向南划分出乌伦古坳陷 、陆梁隆起、西部隆起、中央坳陷和东部隆起5个一级构造单元和30个二级构造带(图1-4)。

5.盆地构造-沉积演化

区域构造演化经历了二叠纪的裂陷阶段 、三叠纪至渐新世末期的坳陷阶段和中新世至今的收缩-整体上隆阶段 。相应地,其沉积演化经历了早二叠世前陆型海相-残留海相盆地、中晚二叠世前陆型陆相盆地、三叠纪—早第三纪震荡型陆相盆地 、晚第三纪—第四纪前陆型陆相盆地四个阶段。盆地边缘造山带的多旋回活动 ,对盆地的演化产生不同的影响 ,盆地现今的构造格局是多次构造运动叠加的结果。

图1-3 准噶尔盆地受力方式方向示意图

图1-4 准噶尔盆地构造分区图

从煤层气地质角度分析,准噶尔聚煤盆地的发展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

第一阶段:聚煤前的盆地填平补齐阶段(C3—T)

盆地自中石炭世天山运动后形成雏形 ,石炭世至三叠纪堆积了前陆盆地的巨厚复理石 、残留海相沉积、陆相磨拉石、前陆盆地红色磨拉石堆积的连续序列,代表了晚古生代北天山碰撞造山带演化的一个完整旋回 。

此时盆地基底的稳定程度较差,盆内的坳陷区与隆起区受周边山区挤压影响 ,呈断块式升降,表现为先沉积的上石炭统—下二叠统,分布范围不广 ,沉积厚度不等,起了填平凹陷的作用,惟在盆地东部基性较稳定 ,沉积层为连续的。到三叠纪时,沉积范围进一步扩大,三叠纪晚期达到全盛时期 ,沉积范围波及全盆地 ,使盆地由原分散的坳陷,形成统一整体大盆地。当时盆地总貌是四周为山系围绕,古地形为“北高南低 ,北缓南陡 ”的箕状 。湖区分布于南部,东 、西、北三面水系流注入湖,以厚大的冲积扇、扇三角洲或三角洲沉积向盆中进积。统一的大盆地和配置有序的沉积环境 ,为聚煤创造了基础条件。

第二阶段:盆地聚煤阶段(J—J2)

盆地自天山运动强烈挤压形成雏形后,经历了晚期海西运动和印支运动,挤压作用逐渐减弱 ,在三叠纪时仅盆缘受推覆挤压,影响范围有限 。早侏罗世时,四周山系对盆地的挤压处于相对间歇期 ,盆地舒张弹性回沉,沉降作用相对明显,水体范围逐渐扩大 ,早侏罗世晚期达到最大程度 ,中侏罗世早期开始水退。在水进早期和水退早期,由于沉积环境有利,再加上当时气候温暖潮湿植物生长繁茂 ,有充足的成煤物质来源,在冲积扇缘洼地 、扇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平原极易发生聚煤作用。形成盆地的早—中侏罗世聚煤期,其聚煤作用广泛而强烈 ,并以煤层层数多、煤层总厚度大 、屡屡出现巨厚的单层煤层为特征 。

第三阶段:聚煤后期盖层形成阶段(J3—N)

晚侏罗世,受燕山运动影响,盆地开始抬升 ,沉积范围收缩,沉积了一套由细变粗的碎屑岩层,顶部为磨拉石建造。盆地西北部抬升幅度大 ,缺失上侏罗统;中侏罗统上部地层亦遭部分剥蚀。南部仍为盆地的沉降中心,沉积了较厚的上侏罗统,当时气候已变为干旱 ,岩性是以红色为主的杂色泥砂岩互层夹凝灰岩 。晚侏罗世晚期 ,盆地进一步抬升,大部分地区均受剥蚀而成准平原状态。白垩纪时盆地开始沉降,沉积范围有所扩大 ,沉降中心向北偏移至盆地中部一带,最大幅度达3000 m,沉积了一套干旱-炎热气候条件下的河湖相的杂色砂泥岩及红色砾岩。第三纪在白垩纪坳陷的基础上继续接受沉积 ,沉积面积缩小,沉降中心迁移至西南部安集海一带,最大沉降幅度达5000 m ,仍以河湖相沉积为主 。这一阶段,除早期抬升受剥蚀外,其余均为沉降接受沉积 ,累计沉积最大厚度近万米,成为煤系地层的盖层,提供了较好的煤系埋深条件 。

第四阶段:盆地的改造阶段(Q)

第四纪 ,因印度板块向北碰撞 ,产生了强烈的喜马拉雅运动,使盆地及其周边山区受到强烈挤压,盆边山区再度隆起上升 ,并向盆内推覆,产生一系列向盆内逆冲的推覆断裂,盆地南缘和西北缘最为明显。由于盆地基底是刚性块体 ,又有较厚的盖层,相对稳定性较强,在强烈挤压应力条件下 ,仅产生波状挠曲,形成总趋势向南倾的单斜。而盆地东部背景是陆缘盆地,盖层较薄 ,产生宽缓的褶皱,惟有盆地南部,一直是坳陷区 ,受盆地基底与南部山体推覆挤压 ,使中新生代地层产生线状褶皱,成排成带,并具雁行排列特征 。上述盆地被改造变形 ,均为盖层的浅部,而较深的部分仍为箕状向斜。在此构造条件下,盆地于早更新世后受周边挤压更强烈而整体抬升 ,从而结束湖盆沉积历史,形成今日之景观。

综合前述,准噶尔聚煤盆地为中新生代大型坳陷盆地 ,并叠加于晚古生代海陆过渡相沉积盆地之上,古老的基底为前震旦纪强磁性刚性结晶地块 。盆地是在相邻板块挤压条件下得以演化发展。在强烈挤压应力下,盆缘山体隆起 ,并向盆内推覆,产生边缘坳陷,为盆地充填提供了物源条件和堆积空间;在挤压应力相对松弛期 ,盆地弹性回沉 ,坳陷范围不断扩张。在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下,沉积了含煤建造;在干旱-炎热的气候条件下,沉积了红色建造 ,成为含煤建造的盖层 。聚煤盆地就在挤压、松弛交替中演化发展。

准噶尔盆地面积380000 km?。

一、准噶尔盆地:

准噶尔盆地,位于中国新疆的北部,是中国第二大的内陆盆地 。准噶尔盆地位于阿尔泰山与天山之间 ,西侧为准噶尔西部山地,东至北塔山麓。

盆地呈不规则三角形,地势向西倾斜 ,北部略高于南部,北部的乌伦古湖(布伦托海)湖面高程479.1米,中部的玛纳斯湖湖面270米 ,西南部的艾比湖湖面189米,是盆地最低点。

二 、地形特征:

准噶尔盆地位于新疆境内,天山山脉和阿尔泰山脉之间 ,平面形态南宽北窄 ,略呈三角形,面积约13万平方公里 。根据航磁等资料综合分析认为,准噶尔盆地具有双基底结构:下部为前寒武纪结晶基底 ,上部为晚海西期(泥盆~早中石炭世)的褶皱基底 。

三、土壤特征:

盆地北部主要土壤是棕钙土,局部地区还有栗钙土、龟裂土 、沼泽土 、草甸土和盐土。盆地南部的北带以荒漠灰钙土为主,南带以棕钙土为主 ,冲积扇缘有草甸沼泽土和草甸盐土,扇缘以下为盐碱化的荒漠灰钙土。由于水源限制,要使全部土地都有灌溉 ,尚有困难 。

主要资源:

一、天然气:

新疆准噶尔盆地建成的第一套环形输气管网全线贯通。

这套管网总长约七百六十公里,分为彩南-石西-克拉玛依、克拉玛依-乌鲁木齐 、乌鲁木齐-彩南三段,沿线分布着玛河、石西、彩南 、盆五等多个天然气产区。

准噶尔盆地总面积十三万平方公里 ,蕴藏约二点五万亿立方米天然气资源,探明率为百分之三左右,勘探开发潜力巨大 。

二、水资源:

发源于阿尔泰山的额尔齐斯河 ,沿山前断陷平原流向西北 ,经过俄罗斯的斋桑泊、鄂毕河,注入北冰洋。

其馀河流如发源于阿尔泰山东部的乌伦古河,发源于天山的乌鲁木齐河 、玛纳斯河、奎屯河等分别注入盆地中的布伦托海、玛纳斯湖 、艾比湖。由于大量引水灌溉 ,玛纳斯湖已经干涸,艾比湖的面积也已缩小 。

关于“准噶尔盆地”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 ,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11)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曼柔的头像
    曼柔 2025年09月24日

    我是乐信号的签约作者“曼柔”

  • 曼柔
    曼柔 2025年09月24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准噶尔盆地”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准噶尔盆地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准噶尔盆地位于新疆北部,四周为...

  • 曼柔
    用户092410 2025年09月24日

    文章不错《准噶尔盆地_1》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乐信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