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气压带的形成”话题很是火热 ,小编也是针对气压带的形成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全球性大气环流
1.由赤道地区热空气上升、极地地区冷空气下沉 ,可以知道低纬和高纬环流是热力原因形成的环流,中纬环流是动力因素形成的动力环流,所以赤道低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是热力原因形成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为动力原因形成的 。在学习中我们要善于根据热力环流原理 ,理解七个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和相关的气候现象。例如赤道地区终年高温,气流受热作上升运动,南北移后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压 ,形成赤道低气压带,受其控制的地区,多对流雨 ,降水丰富。又如在赤道低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由于存在气压差异,水平气压梯度力由副热带高气压带指向赤道低气压带 ,又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往北半球的低纬地区吹就形成了东北信风,往南半球的低纬地区吹就形成了东南信风 。由于信风由高纬(温度低的地区)流向低纬(温度高的地区) ,一般情况下降水稀少,但如果信风来自海洋,且有地形的抬升,也可能形成丰富的降水 ,如马达加斯加岛的东部地区、澳大利亚大陆的东北部沿海地区、巴西东南沿海地区等。
2.由于地球的公转运动,引起太阳直射点随季节而南北移动,导致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随太阳直射点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有规律的南北移动 ,常使一些地区在不同季节出现完全不同的气候,如地中海气候地区和热带草原气候地区。
3.海陆分布使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变得复杂化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使纬向分布的气压带被分裂为块状 ,形成一个个高 、低气压中心。北半球1月份副极地低气压带被陆地上冷高压切断,如图甲所示,副极地低气压带仅保留在海洋上;7月份副热带高气压带被陆地上热低压切断 ,如图乙所示,副热带高气压带仅保留在海洋上。
4.亚洲东部季风环流最为典型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导致冬夏间海陆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 ,从而形成季风环流。如下图就是不同季节海洋和陆地之间的季风环流(虚线箭头表示高空的大气运动方向)。南亚季风的成因除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外,还有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即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夏季随着赤道低气压带北移而向北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 ,形成西南季风 。冬夏季风势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
气压中心都是北半球的气压中心,主要是因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
冬季,陆地更冷(陆地比热小 ,温差大),形成冷高压,在亚欧大陆上形成的是亚洲高压 ,其中心位于副极地地区的蒙古—西伯利亚(纬度高,气温低,进而气压更高) ,又称为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而本来应该在副极地地区存在的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高压所切断,只保留在海洋上,形成了太平洋上的阿留申低压、大西洋上的冰岛低压。
夏季 ,陆地更热(陆地比热小,温差大),形成热低压,在亚欧大陆上形成的是亚洲低压 ,其中心位于副热带地区的印度半岛西北部(纬度低,气温高,进而气压更低) ,又称为印度高压。而本来应该在副热带地区存在的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低压所切断,只保留在海洋上,形成了太平洋上的夏威夷高压、大西洋上的亚速尔高压 。
关于“气压带的形成 ”这个话题的介绍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评论列表(3条)
我是乐信号的签约作者“项张豪”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气压带的形成”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气压带的形成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全球性大气环流 1.由赤...
文章不错《气压带的形成》内容很有帮助